好吧,我透露下我最常用的正则手册地址吧,http://www.regexlab.com/zh/regref.htm。关于贪婪匹配和非贪婪匹配,今天群里面讨论得比较激烈。
贪婪模式:
在使用修饰匹配次数的特殊符号时,有几种表示方法可以使同一个表达式能够匹配不同的次数,比如:”{m,n}”, “{m,}”, “?”, “*”, “+”,具体匹配的次数随被匹配的字符串而定。这种重复匹配不定次数的表达式在匹配过程中,总是尽可能多的匹配。比如,针对文本 “dxxxdxxxd”,举例如下: 表达式 | 匹配结果 | (d)(\w+) | “\w+” 将匹配第一个 “d” 之后的所有字符 “xxxdxxxd” | (d)(\w+)(d) | “\w+” 将匹配第一个 “d” 和最后一个 “d” 之间的所有字符 “xxxdxxx”。虽然 “\w+” 也能够匹配上最后一个 “d”,但是为了使整个表达式匹配成功,”\w+” 可以 “让出” 它本来能够匹配的最后一个 “d” |
由此可见,”\w+” 在匹配的时候,总是尽可能多的匹配符合它规则的字符。虽然第二个举例中,它没有匹配最后一个 “d”,但那也是为了让整个表达式能够匹配成功。同理,带 “*” 和 “{m,n}” 的表达式都是尽可能地多匹配,带 “?” 的表达式在可匹配可不匹配的时候,也是尽可能的 “要匹配”。这 种匹配原则就叫作 “贪婪” 模式 。 非贪婪模式: 在修饰匹配次数的特殊符号后再加上一个 “?” 号,则可以使匹配次数不定的表达式尽可能少的匹配,使可匹配可不匹配的表达式,尽可能的 “不匹配”。这种匹配原则叫作 “非贪婪” 模式,也叫作 “勉强” 模式。如果少匹配就会导致整个表达式匹配失败的时候,与贪婪模式类似,非贪婪模式会最小限度的再匹配一些,以使整个表达式匹配成功。举例如下,针对文本 “dxxxdxxxd” 举例: 表达式 | 匹配结果 | (d)(\w+?) | “\w+?” 将尽可能少的匹配第一个 “d” 之后的字符,结果是:”\w+?” 只匹配了一个 “x” | (d)(\w+?)(d) | 为了让整个表达式匹配成功,”\w+?” 不得不匹配 “xxx” 才可以让后边的 “d” 匹配,从而使整个表达式匹配成功。因此,结果是:”\w+?” 匹配 “xxx” |
更多的情况,举例如下: 举例1:表达式 “<td>(.*)</td>” 与字符串 “<td><p>aa</p></td> <td><p>bb</p></td>” 匹配时,匹配的结果是:成功;匹配到的内容是 “<td><p>aa</p></td> <td><p>bb</p></td>” 整个字符串, 表达式中的 “</td>” 将与字符串中最后一个 “</td>” 匹配。 举例2:相比之下,表达式 “<td>(.*?)</td>” 匹配举例1中同样的字符串时,将只得到 “<td><p>aa</p></td>”, 再次匹配下一个时,可以得到第二个 “<td><p>bb</p></td>”。 看完这些还不了解的自拍三下。引出这个话题的是@老王子,他问下面这个正则是什么意思: preg_replace('/(.*?)[^\/]+\/$/', '$1', $current_dir_path);很明显这里用了非贪婪匹配,这个正则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给定目录$current_dir_path的上级目录,@老王子给出的代码中还有另一段: if(!preg_match('/\/$/', $current_path)) { echo "Parameter is not valid."; exit;}这段代码的目的是要检查$current_path变量的最后一个字符是不是/。都写得相当巧妙,不过在我看来,上面的代码过度依赖正则表达式了。正则表达式虽然强大,但过度使用性能令人担忧,所以上面两个案例完全可以用PHP函数重写。 // 1st get parent dir of $current_pathdirname($current_path);// 2nd check the last char of $current_pathif ('/' !== strrchr($current_path, '/')) { echo "Parameter is not valid."; exit;}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