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已关停,现有内容仅作科研等非赢利用途使用。特此声明。
查看: 10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或成硅谷唯一竞争对手 下一个Google在萌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24 08:55: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全世界的城市都在试图复制硅谷,希望能像它那样出色地培育无数创业公司、发展上千亿美元市值的科技公司。但到目前为止,只有一座城市成为了硅谷真正的竞争对手,这就是北京。”今年7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一篇文章做出了这样的结论。这家有着百年历史的权威科技媒体刊文指出,北京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之一。按照当前的发展速度,北京的创业者未来或许将可以挑战硅谷在创新方面的垄断地位。

  无独有偶。3个月前,著名创新大师史蒂夫·布兰科对北京进行了专门的访问。回到美国后他表示:“在全世界范围内,我都看见过创业公司的聚集,但北京让我震惊。”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有110年历史,是美国第一本专业科技评论刊物。它早已不是一份仅限校友交流的内部刊物,而成了关注全球新兴科技、商业的前瞻性资讯和权威媒体。

  史蒂夫·布兰科先后8次创业,被《哈佛商业评论》誉为当代“创新大师”,《圣何塞水星报》则将他评为硅谷最有影响力的十大人物之一。布兰科所著的《硅谷秘史》,被公认为是研究硅谷历史的最佳著作。

  一位世界闻名的创新大师,一家由全球顶尖理工科大学创立的权威媒体,为何不约而同地大发盛赞之词?显而易见,双方的感叹都落在同一个关注点——北京的创新创业生态已令世界瞩目!

  创新“孔雀”纷纷“回巢”

  一周前,一个名为“Connected”的通讯工具内测版在美国试运行。只要登录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站中的任意一个账号,就能够与其他任何社交网络上的用户自由对话。9月份,这个应用的正式版将在美国上线,年底将支持世界17大主流社交网络的用户互相对话。

  “原来通讯工具还能这么做!”“把全球的社交网络用户聊天打通,这主意看起来不难,可我们怎么从没想过?”令不少业界人士和投资人惊叹的是,这款在美国首发的通讯工具开发者和公司创始人,却是两个中国人。

  2011年,还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戴虎宁在与国内一位天使投资人共进晚餐、了解到国内社交网络发展情况后,当即决定——辍学。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太热了,晚一年恐怕就错失机会了。”戴虎宁回忆,自己放弃博士学位并不觉得可惜。

  抱着创业期待,将人马悉数搬到北京——像戴虎宁一样的留学归国人员近年来不在少数。他们身处远洋彼岸,却时刻关心着中国的科技创新发展。一旦找到机会,立刻带着好技术、好点子回国“开花结果”。

  “扔掉鼠标,用手掌和手指来控制你的电脑,这就是我们的人机交互项目‘凌指’。”在硅谷工作8年、曾任英特尔高级芯片设计师的何安莉,最近重新回到了祖国。整整半个月的回国行程,没有探亲、来不及游玩,每天的路演安排得满满当当。

  “在打造全球创新中心的过程中,中关村的国际化人才理念是,不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为我所用。”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说。2012年,中国第一家在美国硅谷通过置业建立的高科技园区——中关村瀚海硅谷科技园成立。如今,中关村在世界各地都已有海外联络处,越来越灵敏的创新触角,让越来越多的优秀创新人才“为我所用”。

  下一个Google正萌芽

  “北京将创业公司的30年积累,压缩到5年内完成。”史蒂夫·布兰科结束了在京访问后,感叹说。

  2007年,在北京邮电大学读书的戴虎宁,曾带领团队获得了微软创新杯大赛的全球第三名。然而项目在得奖后却被束之高阁。四年后回国,情况却大不一样。回国几个月后,他凭借所展示的技术,很快就得到了数百万元的投资。

  “刘晗你好,我们的剧本已经成形,请你过目提提意见。”“下周有时间吗?有个好莱坞的电影投资团队要跟咱们接洽。”这样的电话、邮件,刘晗每周都要接上好几十个。

  他是新影数讯的创始人,公司的主要产品是通过大数据分析为电影投资提供建议和预测,也是全球首个利用社交网络大数据挖掘给电影“算命”的公司。去年年初,抱着3台电脑对数百部老电影进行前期分析、建立数据模型的刘晗团队,刚建立公司2个月,就拿到了一百万元的天使投资。

  “天使投资这种前期投资,成功率低、缺乏成熟的评估指标、也最花心思,往往都是很多人不愿意做的,但也是对创业者来说最有价值的。如今在北京,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愿意进行天使投资。”吴晓梅说,“下一个腾 讯,甚至下一个Google极有可能在他们中间诞生。”

  为了能吸引长满创新彩翼的“孔雀”们齐聚于此,北京市政府、创业服务平台除了为创业者提供物理空间、分摊硬件成本,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在软实力上下起了工夫。

  “我和十来个兄弟公司共享一个数据平台,里面有5亿条基础社交关系的数据。需要进行深度数据挖掘的时候,我们能直接从这些已经被打过标签的数据池里调用,不用从杂芜的原始数据里再费劲地扒拉了。”从事社交数据挖掘的戴虎宁,与其他十几家开展相关业务的创业公司,都是中关村海淀园海龙雏鹰人才基地的一员。

  在这个基地里,多个创业团队在运营方海银资本的主持下,一起“扒”原始数据、一个个人工“打标签”,共同打造了数据平台。

  对于这些以数据立命的创业团队而言,这一平台无疑比真金白银还重要—数据量越大,他们的数据挖掘和分析结果就越准确。5亿条的数据量,如果单独由一家创业者来做,起码要用上两三年的时间。而现在,一旦成为基地的一员,就能立刻享用这一数据资源。

  在世界各国的社交网络数据研究领域,这样的共享式数据平台还是首次出现。

  创业沃土24小时“不熄灯”

  周六凌晨一点,深夜的中关村西区,大半店面都已打烊熄灯。海淀图书城步行街上,一片灯光却从二层的窗户里泻了出来,在静谧幽暗的夜晚,显得温柔而振奋。

  顺着黑夜中的光亮拾级而上,轻轻推门而入,这里完全是一片与屋外寂静截然不同的忙碌景象:靠窗的桌上,张果和他的必趣网创业团队正在为网站内测做技术调试;隔壁桌上,几个创业者正在安静地敲字。

  从今年年中开始,原本每天晚10点关门的车库咖啡,开始试行每天24小时营业。

  “每个创业者都有无数个这样的不眠夜,希望他们在漆黑的夜里彻夜奋战时,能看到车库为他们亮起的一盏明灯。”车库创始人苏菂说。

  很多时候,创业者需要孤独地忍受失败和痛苦。若能有人守望相助,自然是一大幸事。

  22岁的张果,大学毕业后只身一人从湖南来京创业、开起了微电影评论网站,车库咖啡里点一杯咖啡坐一天、高速宽带免费用,还能与其他创业者、投资者火花碰撞、畅谈合作,中关村很快就成了他的创业“大本营”。

  在中关村梦想实验室、在微软云加速器、在创新工场……一个个创新孵化器,为北京注入了创新活力。

  “北京的创业生态系统,令波士顿和西雅图黯然失色。”在走访了中关村的几个孵化器后,史蒂夫·布兰科如是说。

  “北京对年轻人有种魔力。”《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更是做出了这种直白的评价。


ChinaGDG.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动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