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ars880419 于 2013-5-27 09:48 编辑
作者Leeforce是某互联网公司高管。2012年2月时,他曾经做过一场有关“互联网趋势与产品创新”的交流(后文附有)。里面的一些判断在随后几个月呈现得越来越清楚。一年之后,我们请他再写了一个“互联网趋势与产品创新”的2013年版。 半年、10个月后,大家可以再来翻检这篇文章,看文中的预判有多大偏差。 以下为正文(作者特别要求注明:本文以个人名义发表,与任何商业实体无关): 我们关注的TMT行业,每年都会经历太多的喧嚣。当浮华逝去,我们见证过各种的成与败后,常有必要思考:下一波浪潮会是什么?所谓的“Next Big Thing”到底是什么? 展望2014,笔者尝试给出一些趋势的预判。 1. 七寸平板游戏机| 7' Pad for Big Games 海外调研机构Newzoo 在发布其最新游戏市场报告的时候,意外地没有将平板电脑设备列入智能手机的同类(Personal Screen),而是将其与索尼PSV、任天堂3DS共同归于同类(Floating Screen)。 是的,我想说,平板电脑尤其是7寸平板,将在2014年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新一代的掌上游戏机,它将彻底击败曾经纵横多年的索尼和任天堂,成为全世界核心玩家首选的专用游戏设备。 对于核心玩家而言,与《Angry Birds》或是《找你妹》相比,他们更加钟情于《魔兽世界》、《最终幻想》和《使命召唤》这些大型游戏的沉浸式体验。这些游戏大多容量在1G以上,拥有电影级画质,复杂的剧情和丰富的操作手感。核心玩家们并非利用生活中的零碎时间,而是会整个下午都趴在屏幕前闯关奋战,沉浸其中,为暴雪这样的游戏厂商带来高利润。 包括iPhone在内的所有智能手机,目前都无法充分满足核心玩家的需求。一部智能手机的电量根本不足以支撑2小时以上高清3D特效的沉浸式游戏体验(除非电池技术短期内能有重大突破并普及,否则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次,手机的屏幕过小,不能给玩家足够广阔的视野,还严重影响视力。此外,同样因为屏幕的尺寸问题,针对需要复杂交互的大型游戏(如即时战略类),玩家在手机上很难进行各种精密的微操作。 但是,7寸平板电脑不仅可以携带大容量电池(关键是不需要为通话需求节约电量),还有恰到好处的大尺寸高清触摸屏,能为核心玩家提供友好的沉浸式界面,同时还保持了可单手持握的轻便性(这是老式iPad不具备的)。这正是机会所在:随着iPad mini的热销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传统9~10寸的笨重平板,而改用7寸的轻便型,这意味着他们会像当年热捧索尼PSP掌上游戏机一样,把平板电脑真正当作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专用娱乐设备,每天沉迷其中。 早在2012年底,就有传闻说微软已经在投入开发7寸规格的XBox Surface,专门用来运行大型游戏。但它可能已经晚了:大量的开发者已经聚集在苹果iOS的AppStore中,并且iPad平台已经出现了许多成功的大型游戏。现在来看,苹果的iPad mini毫无疑问将成为全球热捧的掌上游戏之王,没有悬念。而大量开发者和免费游戏扎堆的Android平台则在此方面进展混乱:Google Play甚至没有专门针对平板的专区,甚至难以对“平板”的尺寸进行精确的定义。也许Google会在未来的Android版本中强化这一点,但现在还看不出。毕竟,从视频游戏几十年的历史来看,只有游戏硬件的统一规格,才是游戏软件能够持续高质量输出的保证。 2. 阅读器 今年,Google 关闭了经典的RSS阅读器产品Google Reader,导致很多人高呼“阅读器下岗”,但他们可能全错了。其实单看我国几大门户:腾讯、新浪、网易等等都争相推出个性化新闻阅读APP,就可以了解到:在移动平台,阅读器的春天才刚刚开始。 Yahoo的梅耶尔以3000万美金估值收购了新闻阅读器Summly,此举不仅仅具有作秀意味,同时也预示着:新闻阅读器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真正的“入口级产品”。 一个前提是:网页正在死亡。无论在iOS还是Android平台,APP都已经成为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最主要入口。曾被热捧的HTML5没有成为救世主(连Facebook都把它抛弃了),反而沦为了开发者制作APP的一个组件(Hybrid App),就是佐证。 我曾经跟人开玩笑:对于2013年以后出生的孩子来说,可能他们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具备一个概念,叫做“网址”(URL)。如今,各种APP以其方便的入口、人性化的界面,直接给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流,而用户也无需记住任何的网址,就可以方便地获得自己想要的。 这个逐渐替代的过程中,阅读器首当其冲。因为一个网民每天上网,无论他玩多少游戏、买多少东西,他使用最频繁、粘性最强、生命周期最长的功能,一定还是资讯的阅读。这对于传统的“网页浏览”行为来讲,是一个彻底的颠覆。 那么,机会在哪儿?尽管巨头们已经意识到了阅读器的重要性,但在这个领域,仍然没有出现足以垄断的王者。无论是网易的个性化新闻,还是海外流行的Flipboard,阅读器产品形态的进化才刚刚开始,并体现在:社交化、智能排版、个性化推荐、界面美化、用户创建内容等诸多方面。不过,当前场内的这些玩家,都还没有找到一个真正靠谱的骨灰级特性,以实现最终的粘性。因此在这个领域,小公司仍然有机会,并且机会很大。 这里需要提一下Google的社交媒体产品:Google+。依我的愚见,Google由于搜索引擎的基因,它这个产品其实只是打着社交的幌子,本质上还是为搜索和聚合信息服务的,致力于打造的也是社会化媒体,而不是社交网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Google+就是Google Reader。不信,走着瞧。 3. 时间引擎| Time Engine Google近期另一个重磅的产品就是Google Now。这个产品的颠覆性在于:它首次把“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为用户提供主动的提醒和推荐服务。Google在官方页面上对这个产品的口号是:The right information at just the right time。你看,他们甚至都没有提LBS! Google在其产品历史上,除了Google Calendar以外,几乎全是基于解决空间上的问题:PageRank体现网页的空间组织结构,Google Map展示地理信息,GTalk/Hangouts可以实现跨地域的实时通话,等等。但是从Google Now开始,Google看来是要准备掌控人类的时间资源了。 起初,社交网络作为新鲜事物,早期用户获得了较高的人际沟通效率,显得很酷,在大众人群中树立了某种类似数字鸿沟的优势,引得所有人跟着效仿,带来社交网络用户的急增、爆发;但是,当所有人都拥有社交帐号以后,社交网络变成宛如电话通信工具一般的寻常事物,早期使用者的社交优势荡然无存,所有人被所有人的口水淹没,于是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Facebook其实就是一个包袱甚至枷锁,他们宁愿到Twitter上面以匿名的方式去谈论那些市井新闻。社交网络变得不再新鲜,甚至变成一个怪物。 这一切的症结,都因为现有的社交网络仅仅提供了场所和工具,但它还不能大量制造“有意义的事件”,不能成为戏剧性事件的发动机,而只能作为一个传播媒介。缺乏有意义的事件,再好的场所和工具,都会变成无米之炊。 笔者曾经在人民大学的TED讲座中剖析人类玩社交游戏的动机——人总是希望在平淡生活之余,追求某种戏剧性(drama),这个戏剧性的本质是外在机会带来冲突,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冲突,实现压力的消解,形成满足感。这个朴素的原理不仅适用于游戏,也同样适用于社交网络。 Facebook及其模仿者的确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戏剧性,比如老友的重逢,比如一见钟情,等等,但是它们做得还不够。因为这些事件的产生,仍然缺乏主动性,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概率,绝大多数人只能在每天机械的“分享”和“赞”行为中日复一日的等待,且等待常常落空。由于Facebook中仅仅存在对传闻的讨论而缺少对现实行动的真实映射,它不但很难直接作用于现实环境,还常常使人在现实中变得更加孤僻,甚至萌生嫉妒心。 有没有可能提供这样一种新的社交产品,它基于移动,能够在用户的现实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创造出丰富的戏剧性,不是作为媒介,而是作为工具,成为用户现实生活乐趣的发动机? 微信的“摇一摇”是个很好的例子。它是这样一个雏形:所有人通过暴露自己真实的时空位置,通过特定的仪式(摇动手机),来进行交友,甚至约炮。这些用户的选择与决定解决了一个潜在的戏剧冲突:我又想找到感兴趣的陌生人,又不想无限地暴露自己的时空位置(属于隐私)。任何解决这个冲突,成功约到朋友甚至把到妹子的用户,都会从中得到巨大的满足感,并享受到戏剧性。这个“摇一摇”的功能,既是社交,也是游戏,它制造了缘分,蕴含了戏剧性,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样的理念,我称之为“戏剧性社交”(Dramatic Social Network):它并非简单的沟通工具,也不是完全混沌的随机匹配交友,而是主观、客观交织在一起,为特定的现实时空环境注入了戏剧性,制造出可持续的“有意义的事件”,因而生命力长久。 “摇一摇”及其模仿者只是一个雏形,未来会不会有更复杂、更引人入胜的产品形态出现?我认为是必然的。虽然现在无法预测未来产品的具体样貌,但我相信,新的戏剧性社交工具会越来越多地把虚拟世界机制反作用于现实生活,为99.99%普通人的平凡枯燥的人生,注入大量鲜活的戏剧性,并实现多元的社会价值。你也甚至可以称之为:创造运气的机器。 我在讲座中说到:一个80后、90后,可能会扼腕于十年前错过的一场约会、一部电影或一段故事,但是,一个00后,他到时候会不会通过一个游戏,甚至一个工具(戏剧性社交网络),持续给自己的人生创造丰富的戏剧性事件,真正像一个电影中的主角那样地活着? 嗯,今天就先说到这里。 本文发表于2012年2月,当时提出的很多预测,今天都已成真,纯属运气。 要点如下: 1. 当前的互联网形势 Facebook上市,并不代表新一波创新投资浪潮将要到来,反而意味着泡沫将要破裂的开始。烟花消逝的前夕,必是其最灿烂之时。 所谓SoLoMoCo,其实是大忽悠。这些东西的开发门槛太低,导致模仿者大量蜂拥进入,恶性竞争。比如国内某知名AppMarket,其实已经濒临资金链断裂的危机。包括团购的泡沫,已经开始破裂。 对于年轻的开发者,一个建议就是:众人扎堆的地方,千万别去。反而,找准一些看似冷门的细分领域,稳扎稳打,倒可能走出一条新路。 2. 一些推荐的创新领域 1)Android TV。鉴于海内外厂商(包括Lenovo这样的PC厂商)纷纷押注Android智能电视,这个平台将来有很大机会。电脑、手机、平板、电视,所谓“四屏联动”,电视是最后一块处女地。有一定门槛,但越有门槛的地方,其实越有机会。像XBox、PlayStation这样的电视游戏机,将来都有可能被Android设备淘汰,就像iPhone如今淘汰了很多人的PSP一样。一个例子是台湾HTC重金战略投资了美国OnLive,就是从事轻客户端的云游戏应用,在电视机顶盒、平板电脑里都可以运行。为什么现在康佳、TCL等公司都在推出平板电脑,不是为了跟iPad竞争,而是希望配套的平板将来可以取代电视遥控器。你们注意任天堂新推出的游戏主机Wii U,就是把传统的游戏手柄变成了类平板电脑的终端。 2)面向时间管理的Web/APP。例如:海外的IFTTT,国产的NiceDay、正点闹钟等。用时间维度对Web应用进行重新划分:Web1.0呈现的都是过去的内容,比如资讯;Web2.0呈现的都是现场直播,比如Twitter和Facebook;Web 3.0很可能是对未来(用户的时间资产)的呈现和运营。比如,所有的演艺明星都有一个术语叫做“通告”,会告诉粉丝们未来的行动计划,这样的东西,其实普通人也有很大的需求。就像Google Calendar(谷歌日历),其实在商务人士里应用很普遍,但是至今没有好的替代品。Android上的正点闹钟可以实现方便的时间规划,粘性很高,而海外的IFTTT则实现了对用户行为进行基于时间管理的半自动编程,虽然实验性很强,但都是重要的趋势。 3)UGA,User Generate Application。博客、微博让用户变成了媒体工作者,未来有没有可能出现某种工具,让用户都可以变成开发人员,无需编程也可以构建并生成应用程序?苹果刚推出的iBook 2.0,可以让用户自行制作具有交互特征的电子读物,其实正是这方面的雏形。之前Google推出过工具Google Inventor,可以让用户傻瓜式地生成Android应用,而无需编程。国内也出现了类似的可让用户生成APP的工具。谁要是能推出具有普适性的工具或平台,谁就能进一步制定新的行业标准,就像Adobe的Flash定义了2D动画的标准一样。 4)推荐引擎。Google、百度的问题在于,用户必须事先知道自己要什么,才能进行搜索。搜索引擎很难提供给用户当前并不知道的东西,而这方面其实是很大的潜在需求。以StumbleUpon为代表的推荐引擎正在崭露头角。目前StumbleUpon的社交推荐流量在全球已经仅次于Facebook,这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成功,而是代表一种趋势。为什么豆瓣推出了“豆瓣猜”,包括海外的Pinterest等,都是为了帮用户发现新的内容。推荐和发现,能让人上瘾。什么样的系统能让人上瘾?当交互系统的反馈信息量恒大于输入信息量,并形成正反馈时,用户就一定会上瘾(这能够解释为何俄罗斯方块、扫雷即使没有华丽的界面,也能让人上瘾)。StumbleUpon的核心功能只有一个按钮,就能吸引用户每月10亿次的点击,这也是推荐引擎的一个用户体验趋势——互联网体验电视化,傻瓜不用键盘都可以使用(与搜索相反,推荐引擎最好不需要用户使用键盘),就像使用电视遥控器随便换台一样,就可以获得无穷的优质内容。这方面,豆瓣电台也是很好的例子。一切正如陈天桥当年所言(尽管他失败了):要把“前倾型”用户(传统PC用户)变成“后仰型”用户(沙发土豆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