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已关停,现有内容仅作科研等非赢利用途使用。特此声明。
查看: 9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水果”公司的复兴:乔布斯的创新不只是原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2 08:3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

Google科学家,前腾讯副总裁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一书自2011年问世以来,深受各个阶层、不同行业读者的普遍欢迎,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前后印刷十次之多,成为IT人士的必读之作。2012年夏天吴军博士对该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更新、 补充和完善,于年底出版了《浪潮之巅》第二版。在第二版中, 作者补充了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世界IT行业发生的巨大变化, 比如乔布斯逝世后苹果公司的变化,雅虎创始人杨致远离职后CEO的不断更替,Facebook的上市等等。 鉴于在云计算时代企业级软件的重要性, 作者新增了对企业级软件巨头甲骨文公司专门一章的介绍。 第二版比第一版增加了大约四分之一的内容。 为了向广大读者,尤其是《浪潮之巅》第一版的读者介绍近年来世界IT行业的新变化,新趋势。福布斯中文杂志和吴军博士一同开辟《 浪潮之巅》专栏,陆续刊登《浪潮之巅》第二版的新内容、以及他对最近科技动态的总结和评述。

《浪潮之巅》第三章《“水果”公司的复兴》透过史蒂夫∙乔布斯传奇的一生介绍了他所创立的苹果公司的历史和现状,本文根据这一章的最后一节改写。由于本文完成于2012年夏天,很多内容更像是预言,所幸的是,作者的这些预言基本成真了。

同事和老友眼中的乔布斯

2011 年10 月5 日,56 岁的传奇人物乔布斯走完了他富于戏剧性的人生历程。他一生战胜了无数的对手,但是和所有人一样,他最终输给了死神。乔布斯的死讯传出,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对他的逝世表示了哀悼。伴随着他的传记《史蒂夫·乔布斯传》2 的出版以及苹果新一款手机iPhone4S的问世,已经不在了的乔布斯再次成为新闻人物,并且上了《时代周刊》、《经济学人》等有影响力的杂志封面。

两个星期后,乔布斯渐渐从美国人的话题中淡去、消失,但依然是中国人的热点话题。不过,对他已经可以盖棺定论了。虽然在中国他已经被神化,但是在个体自我意识很强的美国,人们对他的评价远没有中国人高。那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当年明月在他的畅销历史读物《明朝那些事儿》中将皇帝分为“好皇帝、好人”,“好皇帝、坏人”,“坏皇帝、好人”和“坏皇帝、坏人”四种。乔布斯虽然不是皇帝,考虑到他在很多人心中的地位比皇帝高多了,我们也不妨这么划分。他是一个能干的传奇人物,但不是什么好人。作为凡人的乔布斯实在说不上是好人。在他看来,朋友的友谊还抵不上几千美元。乔布斯一生没有什么挚友,憨厚老实的苹果共同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知道乔布斯对他的欺骗以后,伤心落泪。

乔布斯一生挣了80 亿美元的巨额财富,他生前除了给他的养父养母几十万美元付清了房贷,没有给过什么人钱,除了为治疗他的疾病给癌症研究进行过捐助,没有任何其他捐助。这在美国的富豪中是无法想象的。

在美国,真正的富豪不是看挣多少钱,更不是看花多少钱,而是看捐多少钱。历史上的范德比尔特(Cornelius Vanderbilt)、卡内基、洛克菲勒、福特,以及现在的巴菲特、盖茨和布隆伯格都是这方面的典范。从这个角度讲乔布斯不是典型美国意义上的有钱人。

另外,乔布斯拒绝承认他的女儿,虽然是非婚生的,这在强调家庭价值的美国是无法让大众接受的。加上他暴君式的性格,有时粗暴的言语,包括在面试候选人时问及别人的性事这样不体面的做法,都不讨人喜欢。因此,美国人对他的为人评价并不高。

但是,作为发明家和魔术师的乔布斯,却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对微机工业的贡献、对产品品质的追求以及在艺术和技术结合方面他人无法望其项背的境界,在他的传记和各种报道中已经讲得太多了,我也就不再重复那些已为人们所熟知的故事了。这里我们通过一个真实采访的内容,看看真实的魔术师乔布斯。

2011 年10 月初,乔布斯过世后两天,我在美国接到一个意料之外的电话。电话是腾讯网的总编陈菊红女士打来的,她讲自己刚好在美国,想采访一下苹果内部熟知乔布斯的人。那些尚在苹果公司的人给出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官方说辞,毫无新闻价值,因此我介绍她去采访了乔布斯的老朋友、上个世纪70-80 年代苹果的副总裁迈克尔·穆勒先生。陈菊红回来,收获颇丰。

穆勒和乔布斯是上个世纪70 年代认识的,当时他们都还年轻,会一起骑着意大利产的自行车,穿行在伍德赛德(Woodside,加州的一个小镇)的山路上。当时,穆勒的公司TKC(The Keyboard Company)为苹果供应键盘。1976 年,苹果的生意很好,他们向穆勒提出这年需要大量的键盘。为了备足这么多键盘的配件,穆勒的公司资金不够。这时乔布斯动员穆勒把公司卖给苹果。当然条件是以后不能再帮别人生产东西了。穆勒考虑了一下,还是同意了。从此,他就成为苹果的VP。一干就是近10 年。

上个世纪80 年代初,苹果公司已经很大了,可是乔布斯等人工作起来还是没日没夜的。当时的键盘在技术上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语,敲快了,连字母切换都很有难度,一不小心按一次A 就跳出来两三个,这不光需要技术,还涉及到成本。但乔布斯基本不去讨论可能性,只是很清楚地说出他非常具体的愿望。而且乔布斯的主意变得很快,前半小时,他同意说这些机器上的配件都标准化了吧,当团队快速行动已经开始讨论执行的时候,半小时不到,他却突然出现在门口,对大家说,我有了新点子,咱们得做点不一样的。

当键盘越变越好用的时候,乔布斯想要的却是另一个东西:只有屏幕,没有键盘的电脑。这些想法导致了后来的麦金托什和iPad。可见乔布斯这些改变世界的发明绝非一时的灵感所致,而是数十年的深思熟虑和经验的积累。

当第一次看到CD 的时候,乔布斯拿起一张,里面也就只存5首歌。他把CD 插进硕大的播放器,回来后穿过董事会的桌子,对大家说,看,这个东西会成为未来! 那个年代,他已经在琢磨里面的内容(音乐)意味着什么。

他的远见,经常穿透时间,直接看到他想象中的结果。从现在看,也是乔布斯,通过他的产品iPod,一手把CD 送往终点。从见到CD 到iPod 问世,又是20 年的时间,看似是灵机一动,岂不知已经孕育了两个十年。

大多数产品经理之所以做不出改变世界的发明,是因为他们只看见了成功者最后的临门一脚,而忽视了别人的长期思考。

一天乔布斯跟穆勒说,走,我听到一个有趣的东西,咱们去看看。他们来到一个动画实险室,离金门大桥不远,屋子很小,里面只有三个人。乔布斯和穆勒坐在三个显示器前,看到电脑上出现海面,然后海风吹过,浪花飞溅在屏幕上栩栩如生。他们俩都很兴奋。三个做动画的,一个小实验室。很开心地给他们演示。

乔布斯看到的可不只是什么动画。他买下了实验室,也就成了后来的皮克斯,也就有了《玩具总动员》。在乔布斯做的大多数“改变世界”的事情中,原创并非他自己,但是拿着魔术棒“点石成金”的人是他。如果我们承认乔布斯的创作力,那么创新远不止是原创,而更多的是发现价值,点石成金。


1981 年,穆勒住在纽波特比奇(Newport Beach,南加州)。乔布斯想说服穆勒搬到洛斯加托斯(Los Gatos,加州湾区)附近去住。穆勒跟着乔布斯去到他洛斯加托斯的家,一座很大的西班牙式建筑。院子里停着一辆黑色的宝马自行车(他极少碰那辆车,只是喜欢它的设计),餐桌旁只有两把椅子。一架白色的Bösendorfer4 三角钢琴。

走在里面空空荡荡,因为对产品品质偏执的乔布斯几乎看不上任何家具。而另一方面,他对真正堪称精品的产品有着非同寻常的喜爱,比如穆勒提到的宝马自行车、Bösendorfer 钢琴以及他自己经常挂在嘴边的保时捷汽车。

后来,乔布斯先后搬到了伍德赛德的穆勒家附近,以及帕洛阿尔托(Palo Alto),同样是很少的家具,一架钢琴。这就是他生活的样子,简单,少量,专注。

穆勒说,乔布斯总是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就专注去完成。从苹果一开始就是这样。1996 年,乔布斯回苹果,他走进会议室,看到白板上14条生产线,拿着笔画了好多个叉叉,转过身,只剩下四个。

穆勒说,乔布斯的这些叉叉,从死亡线上救回了苹果。


ChinaGDG.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动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